剧锦文:中国制造业基础强大动能强劲
2022-12-09 09:06:44    


(资料图片)

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,2022年11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(PMI)为48.7%,较上月下降0.7个百分点,连续6个月环比下降,连续2个月低于50%。其中亚洲和美洲制造业PMI均降至50%以下,欧洲在48%以下,非洲连续2个月略高于50%。PMI指数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、编制而成的指数,涵盖了企业采购、生产、流通等各个环节。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,全球制造业仍面临较大的收缩压力。

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、愈演愈烈的地缘政治冲突和一些世界主要国家面临的通胀压力,是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仍在持续放缓的主要原因。这些外部冲击的确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,但世界经济的内在痼疾同样不容忽视,比如不合理的福利制度导致的竞争乏力、缓慢的数字化转型进程,以及强行与中国“脱钩”造成成本上升等等。未来几年,如果这些因素不能有效化解,世界经济仍将处于周期波动的下降期。

在世界经济整体下行的背景下,我国制造业近三年也一直面临着不小的压力。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、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数据,11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48%,较上月下降1.2个百分点,处于荣枯线以下。

造成这种不利局面的因素首先是疫情的冲击。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,企业的生产计划随时可能被打断,部分企业在获取原材料和零部件甚至找到合适的工人上,已经不能按照正常节奏进行;不仅如此,部分企业还会存在成品货物积压、物流不畅等问题,带来不能如期完成订单的压力。当然,我国纺织、制鞋乃至家电、电子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,社会消费乏力、海外市场呈现萎缩趋势等,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。

不过,未来我国制造业的前景仍然是乐观的,这是因为我国具有实现制造业稳定增长的强劲发展动能,特别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,这个动能将得以更充分地释放。

第一,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我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。特别是中国的城市化,使大大小小的城镇汇聚了巨额财富,这些财富无疑会支撑我国包括制造业在内的经济持续发展。

第二,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仍然充沛。目前中国人口约有14亿,2021年末,16~59岁劳动年龄人口约为8.8亿人,占62.5%,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.9年,国民素质不断提升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。

第三,尽管目前我国部分关键技术仍然需要进口,但技术创新、技术进步速度惊人。2021年,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已经达到约2.79万亿元,居世界第2位;研发强度从2012年的1.91%提高到2.44%。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。特别是近年来,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,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.5万亿元,占GDP的比重达到39.8%。

最后,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不容忽视。2021年,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.1万亿元,比2012年增长1.1倍,年均增长8.8%,消费“主引擎”动力强劲。

除了这些基础因素外,我国的制造业本身已经形成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。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1.4万亿元,占全球比重近30%。值得注意的是,我国制造业这些年的深度调整已经初见成效,潜力巨大。有统计显示,今年1到10月份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08.4%,对汽车市场增长贡献率超80%;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35.6%,远高于其他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的同比增速。高端装备制造业突飞猛进,其中大型盾构机占据全球约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。除此之外,5G商用的不断推进大大促进了产业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。自动化产业在近年来获得了很大发展,工业自动化公司积极布局研发机器人、智能制造、新能源等高景气行业产品。2021年,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36.6万台,比2015年增长了10倍,市场规模全球第一。

当然,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当前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,应当对症下药。第一,要把救扶市场主体作为政策的重中之重,除了已有的财税、金融政策外,可对中小微企业接纳新就业者给予大力度财政支持;第二,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;第三,加大促进对外贸易的政策力度,并作为拉动经济的突破口;第四,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,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;第五,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,进一步减少政府干预,给予个人更多的自我裁量权;第六,进一步强化产权保护力度,充分弘扬企业家精神,为企业特别是广大民营企业的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。(剧锦文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)(来源:环球时报)

标签: 政策优化